2025年9月18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工作部“教师观世界”项目的资助下,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全体教师赴北大红楼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育人功能。
深学党史悟初心:挖掘红色资源 强化理论武装
北大红楼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见证了百年前先进知识分子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觉醒历程。在李大钊同志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同志曾工作的第二阅览室等历史场景中,教师们通过实物、文献与影像资料,重温了百年前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救国图存的壮阔历程。正是这些先驱者们的理论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教师们仔细观摩每一件珍贵文物,从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手稿,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宣言,无不诉说着那个风云激荡年代里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救亡图存的崇高理想。作为哲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传承好这份理论创新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以史为鉴强党性:汲取精神力量 提升育人能力
参访过程中,哲学系教师们结合哲学学科特色,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党史与哲学思维方法的融合”等主题展开现场研讨。大家纷纷表示,要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党性修养与专业素养,将革命传统教育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内生动力。在未来的教学和育人工作中,深入挖掘法大校史与党史的交汇点,让红色基因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知行合一促改革:赋能课程思政 创新育人模式
本次北大红楼参访活动为哲学系课程思政建设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思想资源。通过实地感受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史场景,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教师们表示将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理论创新性。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北大红楼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与思想智慧,不仅是先辈们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印记,更是新时代哲学教育工作者筑牢信仰之基、涵育时代新人的宝贵资源。此次参访让哲学系教师深刻体会到,红楼见证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历程,正是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典范。作为哲学教育的传承者与开拓者,教师们深感责任重大。哲学系教师必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红楼所蕴含的真理力量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践动力,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哲学智慧,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更多兼具理论深度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哲学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哲学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智慧与力量。
文、图:吴照玉
审核:李虎群